文章来源:http://www.cs.com.cn/ssgs/hyzx/201710/t20171020_5525416.html
從LCD到OLED,新型顯示技術機遇紛繁。 回顧顯示技術發展歷史,從CRT到LCD,再到OLED、MicroLED,高精度、輕薄化、色彩豐富等感官體驗在技術進步下得以實現。顯示技術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反映的是終端產品形態的演變,內在則影響了全球各地的相關產業鏈,折射出產業轉移的大周期。我國平板顯示產業興起于2000年前后,承接日本、韓國、臺灣地區發展趨勢,奮力追趕LCD發展周期,同時迎接OLED興起浪潮。 近二十年的發展,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已經穩居全球前列。 站在當下,平板顯示產業具備高速成長性。 一直以來,顯示產業的周期性問題困擾著業界與投資者,投資-產能釋放-降價-技術落后等一系列輪回使得投資顯示產業經濟效應弱。但從另外一個層面看,隨著企業+地方政府的持續不斷投入,我國顯示產業不斷縮小技術差距,同時隨著國內電視、手機等終端產業的崛起,國產屏迎來成長契機。疊加上韓國、日本、臺灣地區企業逐步退出LCD產業,且全面屏的應用比例提升,國內顯示企業在LCD領域逐步掌控全球定價權。由于新技術如OLED在資金及技術上的高壁壘特性,產業也逐步進入到中韓爭霸的格局,玩家面的縮小也使得產業機遇愈發明確。隨著京東方、天馬等企業OLED產線的相繼點亮與量產,新技術對整個產業構成成長契機。因此,站在當前時間點看,平板顯示行業成長性已經形成,企業盈利增長趨勢已逐步明確。 供應鏈配套構建上游產業機遇。 與其他電子產業類似,面板產業的核心制約已由中下游向上游延伸。美日韓企業多年的設備、材料經驗使其在前端產業鏈有主導話語權,例如OLED生產中的蒸鍍設備便受限于日本CanonTokki公司。設備在新技術領域是生產瓶頸,在LCD領域便是成本的考量。日本設備技術精良,但造價與維護成本甚高。利用LCD往OLED過渡階段與兩者的互通特性,我國設備與材料廠商可一同跟進,從后端環節向前端高附加值邁進,機遇與挑戰并存。
關鍵字標籤:Prisource Electronics
|